貓咪早期腎臟指標的價值在於症狀還不明顯就能示警,讓你與獸醫更早介入、延緩惡化並維持生活品質,慢性腎病常見於中高齡貓,若等到明顯多飲多尿或體重掉了才處理,通常已錯過黃金控制期。把年度健檢與指標追蹤納入日常健康管理是守住腎臟的第一步
腎指標為何重要
- 早期偵測可延緩病程、降低併發症與醫療成本
- 對 7–8 歲以上老貓、曾有泌尿道疾病或脫水史者特別關鍵
- 單次異常不等於確診,看趨勢+合併判讀才準確
腎臟指數關鍵指標
早期評估會同時看血液、尿液與全身狀態,避免被單一數值誤導
血液(SDMA/CREA/BUN)
- SDMA:對早期腎損最敏感,輕度功能下降即可能升高
- CREA(肌酐):反映過濾能力,但會受肌肉量影響;瘦老貓可能被低估
- BUN(尿素氮):受脫水、蛋白攝取影響,需搭配其他指標解讀
小提醒:一次異常≠確診 請觀察連續檢驗的變化
尿液與其他(USG/UPC/血壓/電解質)
- USG(尿比重)評估濃縮尿能力;腎功能下降時常偏低
- UPC(尿蛋白肌酐比)偵測持續性蛋白尿,與預後相關
- 血壓與電解質(磷、鉀、鈉)高血壓、血磷升高、鉀異常都需介入
腎臟早期出現症狀
- 喝水與尿量逐步增加(非單次)
- 體重緩降、食慾忽高忽低
毛質變粗、口臭、活動力下降
出現多項跡象時請安排腎臟檢查與基礎血/尿檢
腎臟高風險好發族群
- 7–8 歲以上老貓
- 曾脫水或有泌尿道疾病史
- 慢性病或長期用藥
- 部分遺傳高風險的品種
腎臟的檢查與頻率
基礎檢查
- 血檢:SDMA/CREA/BUN/電解質(磷、鉀)
- 尿檢:USG/UPC(必要時尿培養)
- 血壓測量;情況允許可做腹部超音波評估腎臟結構
追蹤節奏
- 健康成貓:每年 1 次
- 高齡或曾異常者:每 3–6 個月
- 數值波動明顯:依獸醫評估縮短至 1–3 個月複查
如何解讀(IRIS)
判讀原則
- 單一數值不下結論合併 USG、UPC、血壓、臨床症狀與體況
- 先排除干擾因子(脫水、發炎、近期飲食變動)後再看趨勢
下一步
- 2–4 週內複檢確認是否持續異常
- 需要時補做影像與進一步檢驗
- 依 IRIS 分期與個體狀況擬定飲食與治療策略
常見「腎指數升高」原因
腎指數(BUN、CREA、SDMA)升高不一定就是腎臟壞掉,請用「血液+尿液+臨床表現」整體判讀
1)腎臟本身
- 慢性腎病/急性腎損傷、腎盂腎炎、間質性腎炎等
常伴 USG 低、持續蛋白尿(UPC 高)、血壓異常
建議檢查:SDMA、CREA、BUN、USG、UPC、血壓、腎臟超音波
2)泌尿系統阻塞或感染
- 下泌尿道阻塞(公貓常見)、結晶/結石、細菌感染,造成排尿受阻與回壓
喝水量、尿量比例失衡是警訊
建議檢查:尿液分析與培養、X 光/超音波、USG/UPC、尿量監測
3)心臟與灌流不足
- 心輸出量下降、低血壓、脫水或休克,導致腎臟灌流不足,短期內讓 BUN/CREA 升高
屬「腎前性」變化,補水與穩定循環後可回落
建議檢查:血壓、胸部影像、脫水評估、乳酸、電解質
4)肝膽與代謝
氮代謝路徑改變(肝功能異常、消化道出血)會影響 BUN 解讀;肝膽問題未必反映在肝指數上
建議檢查:ALT/AST、ALP、膽紅素、膽酸、糞便潛血、CBC
5)內分泌
- 艾迪森氏症(貓少見、犬常見):皮質醇不足可致 BUN 上升
甲狀腺機能異常(貓常見亢進):影響腎指標與分期判讀
建議檢查:皮質醇動態測試、T4/FT4、血壓、電解質
6)藥物/飲食/水合(補充)
NSAIDs、利尿劑、ACEi 等藥物,高蛋白飲食、脫水都可能短暫拉高指數
建議:完整用藥史、飲食與喝水紀錄,重複驗血看趨勢
腎臟的照護與飲食
營養重點
- 以低磷處方飼料為優先;控制血磷有助延緩惡化
- 提供適量且高生物價蛋白,並補充 Omega-3 抗發炎
- 重視適口性與熱量,避免肌肉流失
日常照護
- 增加飲水:流動飲水器、濕食、加水配方
- 監測體重、飲水/排尿量、食慾與精神,建立居家紀錄
- 降低壓力、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環境
腎臟病積極治療
臨床門檻
- 持續食慾差、嘔吐、脫水
- 持續蛋白尿或高血壓
- 血磷升高、電解質失衡
可能介入
- 皮下點滴維持水合
- 降壓藥保護腎臟微血管
- 磷結合劑降低血磷;必要時用胃腸保護、止吐藥
- 動態調整飲食與回診頻率
日常居家監測
家庭工具
- 每日/每週記錄:飲水與尿量、食量、體重、嘔吐次數、精神活動
- 盡量用同一時間與器具量測,讓數據可比
立即就醫訊號
- 急性嘔吐或完全不吃不喝
- 明顯嗜睡、尿量劇變、口腔潰瘍/口臭加重
突發跛行、抽搐(可能與高血壓併發症相關)
把「貓咪早期腎臟指標」納入例行健檢、用整體思維解讀數值、在早期就做好飲食與補水管理,是延長優質壽命的關鍵三步
多一分紀錄與耐心,常能換來更長久、舒服的陪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