咬人行為不分品種與年齡;狗狗會咬人多半出於恐懼、疼痛或資源守護面對狗咬人怎麼辦,原則是先確保安全,再找出誘因與啟動訓練。以下從原因、警訊、急救、預防到長期行為矯正,給你完整又實用的做法!


狗狗為什麼會咬人?

恐懼與壓力

陌生人逼近、被逼到角落、被大聲斥喝時,狗狗可能以低吼、露齒到咬人逐步升級,這是「把威脅推走」的自我保護

護食與資源守護

當狗守護食物、玩具、睡窩或飼主時,伸手拿走、靠近或打擾,容易引發咬人。此類情境要用換物與漸進練習,而不是硬搶

疼痛或疾病

牙痛、關節痛、皮膚炎、耳炎等讓觸碰變得不舒服;被觸到痛點時,狗狗本能防衛。若成犬咬人突然增加,務必先看獸醫

社會化不足與錯誤互動

幼犬錯過社會化窗口、或長期被粗暴對待(拉耳朵、騎抱、直盯眼睛)都會提高風險。幼犬咬人多源自好奇與自控力不足

過度興奮與自控力差

精力過剩、長牙期、遊戲過嗨時易轉成過度咬合。需要增加運動與自控練習,教會「看我」「坐下等待」


咬人前的警訊與風險分級

身體語言

  • 身體僵硬、尾巴高舉或夾尾

  • 連續舔嘴、打哈欠、轉頭閃避

  • 低吼、露齒、衝刺前的小跳步

咬合等級

  • 警告咬:碰到皮膚但不破

  • 破皮刮痕:表層傷口、流血少

  • 穿刺深咬:需縫合、可能伴隨搖頭撕裂
    等級愈高、風險愈大;應由專業行為師評估並擬定計畫


被狗狗咬當下怎麼辦?

立刻處置

停止所有互動,不拉扯與追趕;以障礙物(椅子、門)分隔空間,冷靜退開。若在遛狗,穩住牽繩、轉身離開刺激源

初步清創與就醫

以清水沖洗 5–10 分鐘、以溫和肥皂清潔、加壓止血並覆蓋無菌紗布。出現穿刺、紅腫熱痛盡快就醫評估是否需抗生素/破傷風處置

事後紀錄

記下時間、地點、對象、當時在做什麼與狗的肢體訊號,提供訓練師做觸發分析與行為矯正依據


如何預防狗狗咬人?

環境管理

用圍欄/嬰兒門分區,餐時與啃咬時間不被打擾;外出必牽繩。特定情境可評估口罩短時使用,降低風險

護資源訓練

以「換物」代替硬搶:先給更高價值零食,再說「放下」物品離嘴再獎勵。平時練「拿走—還你—更好」的正向聯想

社會化與脫敏反制

可控距離暴露於人群、聲音、觸碰;配對零食,建立好印象。逐步拉近距離與延長時間,避免一次過量刺激

兒童安全守則

不摸睡覺、進食、啃骨頭中的狗;不追跑、不擁抱、不直盯。大人全程監護,教孩子用側身、輕觸肩胛區短暫撫摸


狗狗咬人訓練與行為矯正

正向強化與自控練習

日常融入「看我」「坐下等待」「放下」「回籠」等口令;以獎勵塑造想要的行為,讓狗有可預測的選擇

精力出口

規律散步、嗅聞覓食遊戲、啃咬玩具把「咬的需求」導向正確標的

穩定作息與預期性

固定作息與儀式(出門前坐下、回家先回籠休息),能降低焦慮與突發衝突


獸醫與行為師的角色

先排除醫療問題

口腔、關節、皮膚與內分泌疾病都可能導致防衛性咬人;先做全身檢查,必要時止痛與治療原發問題

訂製行為處方

由合格訓練師/行為師進行觸發評估,擬定脫敏與反制計畫、管理策略,嚴重個案可由獸醫行為科評估藥物輔助


常見迷思與錯誤做法

打罵能止咬?

只會讓狗把人與痛連結恐懼升級、更容易咬。以科學訓練替代懲罰

讓小孩主導互動?

是高風險的舉動,孩子動作快又不穩,應由大人安排規則與監護

戴口罩就萬無一失?

口罩是臨時風險管理,不能取代社會化與訓練

咬人事件多須由飼主承擔民/刑責與賠償責任;建議了解條例、公共空間牽繩規定,並評估第三責任險。事發後依規範通報、配合調查與防範措施


了解狗狗的行為再做適當訓練

面對狗狗會咬人的風險,安全第一、找出誘因、用正向訓練與環境管理雙軌並進,才是長久之道。把社會化、自控力與精力出口變成日常功課,你與狗都能更安心、也更享受彼此的生活